中药材致富网

甘肃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调查

       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到全国五分之一,近几年来,中药材种植面积与产量更是大幅增加。2013年,甘肃省中药材产值超过百亿元,在全国位列前茅。

  审视我省中医药产业现状,虽然我省中药材产量在不断攀升,但在品牌锻造上还欠缺火候,至今没有知名的地产品牌,缺乏市场影响力、竞争力。

  受前几年药材暴利的影响,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继续扩大。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(GAP)基地数量少、规模小,中药材种植主要还是农户个体分散行为。由于缺乏市场经验,“押宝”式种植方式依然是药农们采取的方式,今年什么赚钱明年依然种什么,一哄而上的种植行为导致要么过剩,要么短缺,造成市场行情剧烈波动。

  中药材种植收益占比提升

  作为国内中药材主产地之一,2013年,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为350.39万亩,位列全国第一,产量约86万吨;2014年,种植面积扩大到383.69万亩,产量达到了99.37万吨。而在2010年,全省中药材产量仅为52.7万吨。

  我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,形成了驰名中外的中药材优势品种——如岷县当归、渭源党参、陇西黄芪、礼县大黄、宕昌红芪、民勤甘草等。

  统计数据显示:甘肃当归、党参、黄(红)芪、大黄、甘草五大宗道地药材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%、60%、50%、60%、25%。以上五种的出口量占全国的80%以上。

  在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提升的同时,我省中药材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。统计数据显示:全省现有200多家中药材加工企业(规模以上加工企业63家),年中药材加工量超过20万吨,约占全省药材总产量的23%。2014年,规模以上企业加工产值约74.1亿元,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2家。

  近几年,我省中药材加工方式已由传统的拣选、清洗、切制等方式,转变为中药材饮片精制、浸膏提取、挥发油萃取和精深化加工。加工增值效益明显,中药材产业占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。

  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,在优势集中产区,农民种植中药材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更高。2013年,陇西县、渭源县、漳县、岷县及宕昌县的药材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.2%、33.7%、18.6%、33.1%和32.7%。在一些主产乡镇村落,比重甚至达到50%以上。

  “押宝”式种植挫伤药农积极性

  省统计局发布的《甘肃省中药材种植发展分析报告》称,受前几年药材暴利驱动,我省各地大力推动药材种植,部分地区还推出药材保险,鼓励农民种植中药材。

  2009-2012三年来,中草药经历了持续的价格上升期,这一轮持续的价格上涨,激发了药农前所未有的种植积极性,全省各县区在引种的时候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,眼睛盯着价格高的药材。但我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(GAP)基地数量少、规模小,中药材种植主要还是农户个体分散行为。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引,种植意向“唯利是图”,导致要么过剩,要么短缺,造成市场行情剧烈波动。

  省统计局的数据证实,中药材市场也跌跌不休,甚至部分药材价格高台跳水。三七、党参、当归等大宗品种价格大幅下跌,三七价格最高时达到600元-700元/公斤,现在沦为120元-150元/公斤;甘肃地产党参价格从2013年的90元-100元/公斤,跌为10元-20多元/公斤;当归从50多元/公斤,跌至20多元/公斤;黄芪由20多元/公斤跌至10多元/公斤。2014年,我省地产中药材大部分价格降幅都在20%以上,其中党参价格同比下降70%-80%。

  “蒜你狠”(大蒜)、“逗你玩”(绿豆)、“姜你军”(生姜)暴炒暴跌现象,在中药材领域也起到了“翻云覆雨的作用”。2009-2012年,中药材的价格迅速拉高,中药材已经不单是农产品,而是成为了一种投资、投机工具,低进高出,人为囤货、炒作,控制中药材价格。在国家发改委责令药材经营者限期限价出售囤积的中药材的情况下,市场存货大量抛售,中药材价格大幅下滑。

  多措并举形成强势的战略品牌

  产量增加,对提高农业增加值是有效的,但价格下跌,不仅会影响农民的收入,甚至出现农业增加值与农民收入背道而驰的局面。

  要解决我省药材产业“押宝式”发展的现状,就要打好科学种植、诚信招商及品牌锻造的组合牌,分析报告如此建议。

  中药材对生长环境要求高,在种植区域选择上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,主导产品可选择2~3个品质上乘、优势突出的品种,搭配种植3~4个辅助品种,做到科学间套、长短结合、主次分明、优势互补,将风险化解到最低。对外来引进品种,在经过2~3年试种,确信质量可靠、产量稳定、适合当地后才能扩大种植,切忌盲目大面积推广。

  分析报告指出,中药材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旦脱离了市场信息,中药材种植就极易产生盲目性,造成产量大起大落,价贱伤农,影响生产和市场供应。我省要借助信息平台对国际、国内中药材市场供需进行整体评估和预判,及时发布市场供需信息,为中药材种植趋向提供相对科学的依据。

  同时,要切实加大大型医药企业的招商力度,加快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,延长产业链条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,把药农与市场结合起来,实行一体化经营,使中药材生产由供给型向效益型转变。

  我省中药材产量虽然在不断攀升,但在品牌锻造上还欠缺火候,至今没有知名的地产品牌,缺乏市场影响力、竞争力。分析报告建议,我省在中药材领域应大力推广发展电子商务,借助省政府与阿里巴巴(中国)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风,提升甘肃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,带动这一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。